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
阳光社区垃圾分类好习惯养成记

1.jpg

  “垃圾分类我们社区一直在做,但要想所有社区居民都正确分类,光宣传还不够,还得培养大家分类的习惯。”在日前举行的文新街道阳光社区楼道长工作推进会上,该社区成立我区首支垃圾分类“桶长”队伍。

  “桶长”队伍成立当天,阳光社区还举行了一场垃圾分类互动活动,通过游戏让居民们在社工的指导下正确辨识可回收垃圾、其他垃圾、厨余垃圾、有害垃圾,加深居民们对不同垃圾的分类印象。

  2017年开始,为增强辖区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,阳光社区陆续在一部分居民家中展开垃圾分类试点,将带有语音提示的垃圾分类黄绿桶放在居民家中,引导居民做好日常垃圾分类,“菜梗菜叶、剩菜剩饭、果皮果壳、骨骼内脏、残枝落叶,请投入绿色垃圾桶。”“塑料包装、污染纸张、烟蒂尘土、一次性餐具、筒骨、陶瓷,请投入黄色垃圾桶。”垃圾桶自带的语音播报让居民在扔垃圾时对垃圾分类规则一清二楚。

  “部分居民家里的试点工作成效并不明显,存在着垃圾桶混用、垃圾桶不见等问题。之前社区也想了很多办法宣传垃圾分类,发放过分类垃圾袋、在每个单元门口张贴垃圾分类宣传海报,但居民只知道有垃圾分类这回事,对具体操作却不太清楚。”阳光社区垃圾分类指导站负责人姜建良介绍。

  为了让垃圾分类真正变成一项长效性工作,社区集思广益,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,再结合社区实际情况,社区决定设立垃圾分类“桶长制”。“桶长”的职责主要是将垃圾分类语音黄绿桶放在自己家中,做好自己家里的垃圾分类工作,并配合社区做好宣传。

  经过多次讨论,社区工作人员一致认为,由楼道长作为首批桶长最合适,因为楼道长基本上都是辖区党员、居民代表、小组长和志愿者,在小区就具有一定影响力,他们分类意愿强烈,社区工作配合度高,利用他们的楼道影响力,入户指导居民们分辨垃圾种类,并建立微信群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,上传自己每天的分类情况,并督促所属楼道居民进行分类,逐步动员楼道的居民参与到家庭分类中来。

  “二十天可以培养一个习惯,那我们就用三十天来强化居民垃圾分类的习惯。”姜建良说。为了督促“桶长”们的工作,阳光社区创新管理模式,推出“两桶一卡”垃圾分类管理办法。社区专门印制了垃圾分类达人卡,每位“桶长”一张。卡片正面是“桶长”个人信息和垃圾分类情况,一共30个格子,“桶长”需每天完成家中的垃圾分类,在卡上填写日期并签名,卡的背面印有垃圾分类的具体践行要求。

  “虽然这是一件小事,但也让我有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。我家里一直都在做垃圾分类,希望通过社区的‘桶长’呼吁更多人加入垃圾分类的行列。”阳光地带小区的“桶长”郑中明说。

  据悉,阳光社区将根据《阳光社区楼道长分类养成计划》派出社区垃圾分类专管员不定时走访入户,从垃圾桶内分类情况、有毒有害垃圾处理情况、垃圾分类打卡情况等方面了解“桶长”们的工作情况,记录他们在分类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并协助解决,每月回收“达人卡”,根据走访、记录情况,评比“月度、季度、半年度、年度”先进“桶长”,并将结果进行公示和表彰,激励各位“桶长”继续开展家庭垃圾分类活动,营造社区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,让更多居民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。


信息公开

通知公告